還記得電影重慶森林的開場白嗎?

「每天你都有機會跟別人擦身而過,你也許對他一無所知,不過也許有一天,他可能成為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我是一個警察,我的名字叫何志武,編號223。」

讀完這本吉田修一的同棲生活,讓我不自覺的想起這段對白,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只剩名字,職業,抑或是數字,在人口越是密集的城市,疏離與冷漠越是成比例的增多,書中的東京如是,我們身處的台北亦然。

對於台北這個城市,我一直有著和本書作者一樣的感受,我本是台中人,在15歲的時候因為讀書的緣故,我來到了台北,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而接下來10年的時間,都是在台北渡過,台中的家(或稱之為住所比較恰當)因為父母離婚分居而遷出,雖然我父母之後極有默契的連接北上發展,並在幾年後復合,重組家庭,但是家這個名詞,對我而言,已是名存實亡。
        
        在台中出生我,成為了一個個體,在台北這個城市,生活,

        對於台中,我已經遺忘,對於台北,又少了一份歸屬感,我不知該把自己定位為成生於台中的台中人,還是在台北生活的台北人,唯一確定的事,我必須一個人離開台中在台北生活,而這樣的心情,對生活環境的認同矛盾感,便是作者吉田修一寫作本書的動機。

      被人稱之為上京的我們,雖然活在這個城市,但卻始終無法融入這個城市。

 作者吉田修一用著冷嘲的文字描述著城市生活的縮影,書中主要是敘述在一個公寓房間所發生的故事,一共分成五篇,每一篇都各自以住在這個房子五位房客的主觀視點作為切入,這五位離家至城市生活的角色分別為抱持著半調子心態渡日的大學生良介,等待明星男友來電的亮麗宅女小琴,憤世嫉俗的像是與全世界為敵的酗酒兼職女藝術家未來,和從事男妓工作的離家少年小悟,進入社會體制的上班族直輝。這五個主角同處在一個屋簷下,扮演著『專屬這房間』的自己,自由進出像網路聊天室一般的客廳。

表面生活互動緊密。但其實之間的連結關係就像是書中角色小梧所說的友誼遊戲一樣,薄弱的讓人覺得這些人其實並不認識對方,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如同故事開始時,良介在從陽台眺望城市風景時發現的感受一樣,高速公路的車子快速的井然有序的往同一個方向前進,但卻不會相互碰撞在一起,因為其中有著一種冷漠的秩序讓大家安全的往各自的目標前進,而這秩序來自於和他人保持距離。
    
         於是疏遠和冷漠,成為了建構城市的安全程式,也成為了在這間房間的生活程式。

  作者採用的多重主人公敘事手法,讓讀者更是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好不容易從單一角色觀點所建立的情感印象(對主角及其他角色),在下一篇馬上又被另一個角色的主觀視點所推翻,建立再推翻,建立再推翻,越是瞭解,越是陌生,於是這本書就如同城市生活一樣,在人際交往的表面下,總是潛藏著唯我、自私等…都市人所特具情感,讓人在讀這本書時感受著更為濃厚的都市氣氛,一種在冷漠與疏離之中找不到出口的心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shi06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